在確定穩(wěn)步擴產成熟制程的策略之后,中芯國際的建設腳步正在加快。
3月17日晚間,中芯國際公告稱,公司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合作框架協(xié)議,雙方同意中芯國際和深圳政府(透過深圳重投集團)擬以建議出資的方式經由中芯深圳進行項目發(fā)展和營運。
依照計劃,中芯深圳將重點生產28納米及以上的集成電路和提供技術服務,旨在實現(xiàn)最終每月約4萬片12英寸晶圓的產能,預期將于2022年開始生產。
項目的新投資額估計為23.5億美元(約153億元人民幣),預期于建議出資完成后,中芯深圳將由中芯國際和深圳重投集團分別擁有約55%和不超過23%的權益。
事實上,在中芯國際回A之時,就曾披露過2020年以來的擴產計劃,旗下共有5家工廠處于擴建中,分別是上海、北京、天津、深圳和江陰的工廠。如今,深圳產線傳來新的動向,此前中芯在深圳已經有一條8英寸產線投入使用,而早早就規(guī)劃的12英寸廠房現(xiàn)在終于迎來新發(fā)展。
另外,眼下國內外都身處產能緊缺大環(huán)境,中芯國際等晶圓代工廠們的積極擴建,將有助于緩解供應鏈緊張,也有利于國內進一步解決供應鏈安全問題。
目前中芯國際總計有7條晶圓產線,1條凸塊加工產線。其產線主要集中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天津四大城市,在上海建有一座300mm晶圓廠和一座200mm晶圓廠,以及一座控股的300mm先進制程晶圓廠在建設中;在北京建有一座300mm晶圓廠和一座控股的300mm先進制程晶圓廠;在天津和深圳各建有一座200mm晶圓廠;在江陰有一座控股的300mm凸塊加工合資廠。
其中,中芯國際的12英寸產線共4條(處于量產狀態(tài)的有3條),8英寸產線3條。而12英寸是近年來企業(yè)們主要的擴產方向,一位半導體資深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道,目前全球擁有8英寸晶圓廠的代工業(yè)者,在8英寸上幾乎沒有增加投資,8英寸晶圓價格低,擴產不符合效益需求,臺積電、三星現(xiàn)在擴張的部分以12英寸廠為主。
聚焦此次深圳的12英寸晶圓廠,中芯國際也在持續(xù)加碼28納米及以上的成熟產能,中信證券研報表示,中芯深圳包括深圳8英寸(Fab15)和深圳12英寸(Fab16)兩棟廠房,其中Fab15截至2Q20產能4.6萬片/月(8英寸晶圓,設計產能6萬片/月),F(xiàn)ab16廠房設計產能4萬片/月(12英寸晶圓),目前空置。估計本次框架協(xié)議為中芯國際引入深圳政府和第三方資金入股中芯深圳,擴產Fab16的12英寸產能。
“考慮到廠房已建成,近期許可證陸續(xù)獲得并下采購單,6-9個月的設備lead time(從訂購到供應商交貨所間隔的時間),外加3個月左右安裝調試,2022年投產是正常的進度,”中信證券進一步分析稱,“預計55/65nm或為主力制程,4萬片/月產能對應每年約5.8億美元收入增量,相對于中芯國際2020年收入增幅約15%?!?/p>
從中芯國際2020年第四季度財報可以看到,成熟工藝營收占比已經有所提高,55/65納米工藝營收占比從第三季度的25.8%提升到34.0%。
中芯國際聯(lián)合CEO趙海軍就在業(yè)績會上談道,2021年中芯國際會繼續(xù)擴產,12英寸增加1萬片/月,8英寸增加不少于4.5萬片/月,“我們希望公司28納米及以上產能,在未來的幾年能夠穩(wěn)步增長,在擴大產能的同時,保持一定的盈利水平。”
除中芯深圳外,中芯京城項目也已經上馬,去年7月底,中芯國際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(fā)區(qū)管理委員會簽署《合作框架協(xié)議》,雙方成立合資企業(yè)從事發(fā)展及運營聚焦于生產28納米及以上集成電路項目。項目首期計劃投資76億美元,達成每月約10萬片的12英寸晶圓產能。
可見,在粵港澳大灣區(qū)、長三角、京津冀三大核心區(qū)域中,中芯國際都已經形成了更完整的產能布局,而近期美國對中芯國際供應許可證的部分放行,也為中芯國際的擴產增加了助力。
另一方面,全球產能依舊非常緊缺,多家第三方機構都預測,缺芯問題會貫穿2021年,由于產能提升需要時間,供需不平衡的問題可能延續(xù)到明年。
國內供不應求的氣氛也同樣緊張,芯謀研究評論指出,半導體是周期性產業(yè),產能緊缺可能在明年得到緩解,后年部分工藝及產品可能出現(xiàn)產能相對過剩,但是據芯謀研究預測,長期來看,中國半導體的產能供需缺口依然很大。若不積極擴產,至2025年,國內產能缺口抵上8個中芯國際。
而目前最缺的就是28納米及以上的成熟產能,比如,28納米制程技術主要用于手機SOC芯片、IoT、機頂盒、 數(shù)字電視、監(jiān)控視頻處理器芯片等領域。受益于高壓驅動、圖像傳感器、射頻等應用的需求增加,根據IHS Markit統(tǒng)計,28納米制程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市場將保持穩(wěn)定增長,預計2024年全球市場規(guī)模將達到98億美元。
28納米以上的制程也擁有很大的市場需求,45納米-90納米的制程工藝可以用于存儲芯片、指紋識別芯片、WiFi、GPS、藍牙、NFC、MCU等等,眼下MCU是最緊缺的芯片類型之一,缺貨也從去年延續(xù)到今年。
據記者了解,下游的手機、筆記本電腦,中上游的面板、模組等,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芯困擾,比如,部分模組產品的相關芯片供應量甚至只能滿足一半市場,芯片產能的短缺程度可見一斑,一家通信廠商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:“最近我們需要每天面對上游芯片缺貨、漲價的問題,其中最缺的是存儲芯片,它作為通用部件,幾乎所有行業(yè)都有需求。目前來看,預計短缺的情況至少會持續(xù)到今年3季度。”
因此,以中芯國際為首的晶圓代工廠們都在積極擴張產能,也有利于緩解產能不足的情況。除了中芯國際,擁有量產的12英寸生產線的還有華虹集團、粵芯半導體、武漢新芯三家。
更多產能的釋放要等到年底和明年,興業(yè)證券報告指出,華虹無錫廠2021年底擬加速布建至6.5萬片/月產能,推動公司進入高速增長期,規(guī)劃最終擴至8萬片/月。預計整體資本開支或達40億美元(前4萬片25億,后4萬片15億),全部擴完后可貢獻10億美元年營收額。
對于解決國內產能供需缺口問題,芯謀研究建議,首先應該大力扶持“中”“華”“粵”“新”積極擴產,同時,目前國際形勢下,“產業(yè)一線”企業(yè)都受到了美國的高度關注,都在“實體清單”的“瞄準”范圍之內,應該扶持現(xiàn)有量產企業(yè)積極擴產,新增相關主體,做好半導體“產業(yè)三線”準備,多梯次布局半導體代工業(yè)。此外,對合資/境外企業(yè)的扶持機制要與時俱進,提升大陸客戶占比,并擴大開放,加大對外資的引進力度,吸引外企來華建廠。
(作者:倪雨晴 編輯:包芳鳴)